二胡,又称胡琴,古代曾冠有“奚琴”“嵇琴”之名。那么,两根弦演奏的弓弦乐器又何以冠之“胡”?这恐怕与其历史关系密切,古代“胡”字代表北方民族或西域的来由已久,远在春秋时期,“胡”字就已经在汉族人民的语言文字中被运用出来。如白居易诗中的“满面胡沙满面风”说的是自然景色,而李白诗中的“洛阳三月飞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等句,则是指安使之乱的胡人而言,宋代陈阳《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所以,顾名思义,品二胡之名就显其源与本,“二”乃只限两根弦完成音律过程之量定,“胡”乃古代北方民族“胡鲁”之乡(相对匈奴而言),胡琴这种命名,是同以上于语言隔阂或民族矛盾中形成的不谐和与特定历史原因所产生的乐器符号。因此,二胡当释为北人胡鲁民族用二根弦与绷紧的马尾磨擦而发出乐音的乐器。它的生命力是在矛盾中接受与传播,在当时汉民族眼里,“胡”字多少带有敌意和贬意,然而“琴”这种东西又能发出超出民族界线的悦耳之音,从人类的文明与创造而言,二胡最早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制造了它,并常为北方游牧人或买卖人聊以填补单调枯燥的娱乐工具,这是二胡产生的渊源。二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主流乐器,并享誉世界,这完全是它的文化魅力所在。
中华民族是个向往生活又富有情感的民族,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它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马骨胡为壮民族的乐器,它产生的背景也颇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相传古代骆越部族间的争斗时有发生,壮人祖先为庆祝胜利,砍下马腿骨做成胡琴,拉奏起欢快的乐曲,以宣泄胜利后的情绪。还有一种传说,古代一个壮族青年为了寻找离散的恋人,用马骨做成胡琴,边拉奏边寻找心上人。无论源于哪种历史渊源,它都出于当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成为生活中心灵主体情绪的另一种语言,于是乎,马骨胡便是名副其实的以马骨制成的一种能悦人心境的南疆特有弓弦乐器,这是马骨胡产生的文化渊源。
拉弦乐器的共鸣箱多为筒状、其发音原理都是通过弓毛来回运动对琴弦磨擦,通过音桥(琴码)为传感,直接对绷在琴筒上的蟒皮产生震动,并借琴筒的共鸣而生发出极富娓婉的乐音。由此可见,共鸣箱当为弓弦乐器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是二胡与胡骨共同的发音原理。但是,二胡的共鸣箱为木质结构,马骨胡则是骨质结构,二胡的共呜箱多为拼筒体,而马骨胡是自然的单筒体,这是两种乐器主要部件上的最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