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古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每条弦下设古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古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古筝。
传统古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古筝G~c2,16弦古筝A~a2,18弦古筝A~d3,21弦古筝D~d3,25弦古筝G~e3。今常用21弦古筝。
古筝的拨奏在汉族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民间个地区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古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古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古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粉红莲》、《昭君怨》等;客家古筝曲分大调、串调、小调3类,代表曲目有《出水莲》、《崖山哀》、《薰风曲》等;浙江古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