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管是一种西洋木木管类乐器。双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时得到广泛使用。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旋律,是出色的独奏乐器,此外它还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双簧管音色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中的忧郁而优美的白天鹅主题就是由双簧管吹奏的。双簧管是较难演奏的乐器之一。双簧管的基础音域为降b-G3。
双簧管的吹奏技巧
 
  吹奏双簧管需要身体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有:
 
  手指:负责按键。
 
  嘴唇:吹奏前上下唇必须包着上下排牙齿,嘴唇应呈小“O”形并含着簧片,嘴唇周围的肌肉必须放松,但又必须避免吹奏时漏气。吹奏时透过上下唇及嘴唇周围的肌肉施加的压力调节音色:压力大时,声音会偏高及变得刺耳;压力太小时声音会较圆润但却偏低,需配合足够的气压以修正音高。嘴唇的形状及控制称为“Embouchure”。
 
  牙齿:由于簧片十分脆弱,为免损坏,牙齿不可与簧片有任何接触,必须包着;牙齿可辅助嘴唇产生所需控制簧片的压力以调节音色。
 
  呼吸:与其它管乐一般,吹奏双簧管必须使用腹式呼吸,并透过腹部来控制吹奏时的气压;腹部亦是吹奏颤音(Vibrato)效果的重要控制部分。吹奏双簧管所花费的气量,少于一般单簧乐器及铜管乐器,故吹奏时很少会出现不够气的情况,演奏者反而会因未能充分吐尽体内积存的废气而感到胸口郁闷。因此,演奏者吹奏时必须采取“先呼气、再吸气”的方式来换气,有时甚至需要争取呼出闷气的机会,在吹奏时只呼出部分空气,待有机会时再换气。
 
  舌头及喉咙:配合呼吸及腹部的肌肉,并透过舌头轻轻接触簧片以控制断音及跳音(Staccato);在吹奏较快的作品时更需喉咙的配合以控制气流。
 
  理论上,无论男女,只要身体健康便可学习吹奏双簧管。由于小童的身体有待发育,故建议若十岁后开始学习较为合适。以上提及吹奏时牵涉的各个身体部分,由于存在着很大的个人差异,吹奏时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亦因人而异。要充分控制双簧管以奏出动听的旋律,学习者必须有恒心的反复练习以锻炼以上各部分的协调;而部分肌肉(如:嘴唇、舌头、喉咙)控制更非习惯的,令各部分的协调更难达到,亦使双簧管成为一件难以操作的乐器。初学者必须避免错误练习所产生的坏习惯,故此,有意学习双簧管者,必须找一个有相当经验的演奏者指导,以培养正确的吹奏技巧及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