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从清代初年起,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拉弦乐器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种。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1899年-1984年)《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三十四章)中载:“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拉弦乐器,如广西壮族的马骨胡等。”据壮族老艺人80年代初回忆:壮剧到现在已是第七代人了,祖辈们说,在没有壮剧以前,早就有人拉冉列了。最初,人们常在节日里,拿起马骨胡、土胡、葫芦胡和壮笛等壮族民间乐器到邻近的村寨去演奏,叫作“游院”,这便是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采用马骨胡、土胡、葫芦胡、三弦、壮笛、八音锣、八音鼓、小钹等八种主要乐器合奏)的早期形式。马骨胡在由邕剧——板凳戏——“土戏”——壮剧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是主要的伴奏乐器。1815年,当隆林县成立了半职业壮剧团以后,马骨胡又成了壮剧乐队的领奏乐器。后来又成为“八音”乐队中的主奏乐器。照此说来,马骨胡出现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马骨胡的来历,在广西的壮乡山寨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聪颖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劳勇敢的青年阿列,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非常相爱。阿列是个弹不虚发的好猎手,常常拉起土胡向阿冉倾述衷肠,阿冉则用嘹亮的山歌表达自己的一片钟情。阿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四蹄雪”,长得高大肥壮,毛色油光发亮,走如行船跑如飞,远近闻名。一天,土司要用“重金”买下“四蹄雪”,当他看见貌似仙女的阿冉后,垂涎千尺,连人也要霸占,便下令连人带马一同抢回山寨。土司强迫婚嫁,阿冉宁死不从而被关进后院的黑屋里。土司得意忘形,乘兴试马时,却被摔得头破血流,他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差人杀了“四蹄雪”,又把马皮剥下、马骨剔出丢在阿冉面前,威逼说如不与他成婚,也要像马一样扒皮、剔骨。阿冉看见心爱的“四蹄雪”惨遭不幸悲愤万分,她拔下一些长马尾,收拾起一条马的大腿骨,请在土司家当长工的穷苦人捎给了阿列。阿列痛苦欲绝,便用马腿骨做琴筒、马尾做弓毛制成了一支别致的马骨胡,声音高亢嘹亮,响彻山谷。阿冉从美妙的琴声中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时间和办法。夜晚,阿列爬过高墙,救出阿冉,并射死了追赶的土司。从此,他俩一起离开生育他们的山寨,走遍壮乡各地传授马骨胡技艺,并在琴顶雕刻马头为饰。后来村村寨寨响起马骨胡的优美琴声,人们为了纪念阿冉和阿列这对传授马骨胡的青年人,就把马骨胡称作“冉列”,并世代相承、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