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好母亲。有了她们,幼儿才会有探究爵士鼓、击奏爵士鼓的欲望。才能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爵士爵士鼓特殊的造型和声响对幼儿来讲是新异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和幼儿其他方面的兴趣一样,具有表面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如果训练枯躁艰苦、压力太大,势必会使幼儿兴趣淡化、转移,甚至由爱而恨。因此,激发幼儿学爵士鼓兴趣,并让其保持兴趣,从“有趣”到“乐趣”再能升华到“志趣”阶段,是我们的重要目标。这要求我们要有高水平的策略和艺术方法进行引导,要遵循陈老所倡导的“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原则。
著名的日本小提琴家、幼儿教育家铃木先生的方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给孩子自然的音乐环境,让孩子学音乐、学敲爵士鼓就象学说话一样顺理成章。不要将爵士鼓硬生生给孩子,而要引导孩子象想开口说话一样自己提出要求,兴高采烈地接下爵士鼓棒。这样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看别人的表演,从演奏者的投入中,从他人对演奏者的热烈赞赏中,从家长、教师和同伴那种对爵士鼓非常感兴趣的表情中,激发学习的动机。有时,不妨采用“欲擒故纵”的办法,有一个幼儿老是缠家长带着来看敲爵士鼓,教师明知他想学爵士鼓,前几次都只是友好地用语言或点头打个招呼,就是不叫他来敲,使他越发觉得敲爵士鼓的人很神气,觉得学爵士鼓的那个集体很神秘,心里痒痒的,后来请他来,他的干劲非常足。
教师的语言和教育方法对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很重要。儿童化的语言有助于吸引幼儿并帮助理解,游戏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认识爵士鼓的各部件时,把大爵士鼓比喻成“总司令”,因为一般节奏型中它表示强拍,训练时还经常担负每拍出声的打拍子功能。教2/4、4/4、3/4拍时,告诉 幼儿听司令的指挥,司令说话了,军长随后发言。军长指的是军爵士鼓,认识军爵士鼓时,首先请幼儿听军爵士鼓后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进行曲演奏,引导幼儿感受并说出“好象解放军来了。”从而取个名字叫“军爵士鼓”。认识完毕复习时采用“猜猜谁在说话”游戏,请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哪个爵士鼓,哪个钗在发出声音。再如教持棒时,把大拇指和食指比喻成“钳子”,注意夹住棒子别让它“逃跑”了。幼儿初学时不会正确用力和用腕,击踩钗易声音过大,击爵士鼓则压爵士鼓皮较死,声音沉闷,这时可用比一比,谁的声音更动听来练习。 练习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特点。通通爵士鼓和吊钗的敲击幼儿最感兴趣,刚开始可以多让他们敲,只要姿势正确,“想怎么敲就怎么敲,”然后才开始进行基本节奏组合练习。练习的难度应尽量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比较好,以免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正如蒙泰梭里所说:“在培养孩子的某方面艺术才能时,不应操之过急,打乱了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否则会使孩子永远失去某种艺术能力发展的可能。”
集体学习和个别辅导各有千秋。集体学习的前提是参与者水平相差不大。幼儿不会愿意自己比同伴差,因而能自觉追求进步。榜样的作用、同伴的羡慕和爵士鼓励更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集体中开展游戏更有趣,当众表演机会多,不易怯场。更重要的是集体合练时,让孩子体会到演奏的魁力和自己参加演奏的光荣感,增强学习欲望。个别辅导则更有针对性,可以因材施教,及时指导,避免了很多爵士鼓同时练时太吵而不好指导的问题,但幼儿有时会觉孤单。所以,集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倒是个好办法。乐理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以集体学习为主,上爵士鼓时则以单个或两三人进行较好。 要让孩子保持学爵士鼓的兴趣,适当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善于发现孩子学习中的闪光点非常重要。除了教师爵士鼓励、同伴激励,多让孩子在各种场合表演是一种很好的成就激励法。常常有些还未开始学爵士鼓的孩子,来到爵士鼓旁,操起爵士鼓棒就是一阵敲,一排敲到底还不忘大力敲一下吊钗,完了对大家咧嘴一笑,心里说:“瞧,我有多棒!”这就是他的成就感。而学了一段时间后,给大家表演,打不了曲子也可进行SOLO演奏或即兴敲击,观众们的掌声响起,孩子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样,再想让他不学爵士鼓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