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鼓介绍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壮族还称岳鼓。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 、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蜂鼓
 
二、蜂鼓的结构
 
蜂鼓鼓身用黄泥捏成,然后入窑烧为陶瓷,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全长50—64厘米,鼓腔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另一端呈喇叭状,鼓面较大。鼓腔两端相通,中间细如蜂腰。鼓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上,铁圈四周置铁钩,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以改变音高和音色。
 
三、蜂鼓的演奏方式
 
演奏蜂鼓时,将鼓系以彩带横挂于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圆球状一端鼓面置于左侧。既可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也可用左手执木或竹制圆头鼓棰敲击左侧球状一端鼓面,用右手拍击右侧喇叭状一端鼓面。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音高不固定,两端发音通常为五度关系。陶瓷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音色柔和动听。用于器乐合奏、师公戏、师公舞、蜂鼓舞等歌舞和曲艺伴奏。
 
蜂鼓常与小鼓、锣、钹、铃等民间乐器一起合奏。在壮族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庆丰收和祭祀祝寿,在金秀、防城瑶族做鸿门、还愿和度戒,在桂北环江毛南族的道场斋事中,蜂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它还是壮族说唱“蜂鼓”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民间歌舞中,它既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常由奏者边奏边舞,声情并茂,颇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