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鼓介绍
 
竹鼓,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竹鼓
二、竹鼓的结构
 
鼓身竹制,用一根长约100厘米、直径10厘米-11.5厘米的三节大龙竹筒制作,竹筒中间去节,两端通透。用上端的一节作为鼓腔,一般长20厘米-厘米、竹壁厚0.8厘米-1厘米,鼓面蒙以羊皮,鼓腔以下的一节竹筒挖成空条状,中间用竹篾片绑扎成蜂腰状鼓腰,并将最下面的一节制出三条腿,鼓身通体施以彩绘。
 
大小不同的数面竹鼓组成一套。形制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
 
竹鼓又一制作,竹鼓外形精美,它是用三节大龙竹筒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鼓身常有图饰,有时竹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是阿佤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阿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竹鼓在阿佤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竹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竹鼓的演奏技巧
 
演奏竹鼓时,奏者既可将竹鼓立于地上,双手执短木棰敲击鼓面,也可用左手将竹鼓抱在腰间,鼓面朝前,右手执棰击奏。竹鼓无固定音高,发音高亢清脆,常用于民间舞蹈伴奏。在佤族《竹鼓舞》中,男女青年边奏边舞,很有特色。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者的道具。
 
演奏时,有时将竹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左手扶住鼓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半握拳)等,右手多击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