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乐器牛角介绍
 
  历史久远,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陕西省华县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其形与牛角相似,全长42厘米、吹口内径1.8厘米、喇叭口内径7.4厘米~7.6厘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这支陶角虽吹口较细,但仍能吹出音响,音量还较大。当牛角等兽角普遍使用之后,方有这种陶角的产生。在史前及夏商时期,无论牛角还是陶角,均作为信号器具使用。秦汉时期,角已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使用,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还出现了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的角。从《汉代鼓吹乐队图》中可以看出,汉代所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牛角多只,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用水牛角制作,全长54厘米,吹嘴直径2厘米、孔径0.5厘米,外镶铜箍,角口呈椭圆形,长径10厘米、短径6厘米,近吹嘴12厘米处管身刻有三条环形纹饰。此角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