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簧的制作工艺
竹簧用质地坚硬、干透的竹片削制而成。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竹簧和多片竹簧,因演奏方法不同,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竹簧,根据形状和头部样式的不同,又分为凸头形、网针形、平头形、锥形和管状等多种。
凸头形竹簧流行于纳西、怒、僳僳、独龙、彝等族中。常见者三片一组。形制小巧,长约6厘米~10厘米,宽0.6厘米,凸头长1厘米为弹击部位。音色清澈明亮,音量较小。把几个单片竹簧的柄端钻孔穿绳,就成为成组的多片竹簧。每组由2片~5片组成。竹簧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的长短、宽窄和厚薄,如果在簧舌的首部或中部点以蜂蜡,也可使相同的簧舌发出较低的音。
网针形(又称剑形)竹簧:流行于彝、拉祜、佤、布朗等族中。大小不一,头部尖角约60度,呈网针形,又像剑形。彝族的大型竹簧,长13厘米左右,宽1.5厘米,小型的长6厘米左右,宽1厘米。制作采用楠竹片,用锋利刀子刳薄竹片,并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簧舌长度为簧片的3/5,宽为1/3。片头削尖呈网针或剑形,片尾截齐作簧柄。布朗、景颇、佤、哈尼等族多用一或两片竹簧,体积较大,布朗竹簧长21.5厘米,声音低沉浑厚。拉祜族、彝族人民喜用两片、三片、四片或五片一组的竹簧。
平头形竹簧:流行于彝、藏、羌、高山、僳僳、怒、哈尼等族中。头部较厚并带竹节。体积较大,多为单簧。用线牵引发音的拉篾也属此类。西双版纳哈尼族竹簧长17厘米,宽1厘米,簧舌长7.5厘米。
锥形竹簧:比较罕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长15厘米,头部宽1.7厘米,簧舌长12.2厘米,头大尾小,呈锥形。两边有波浪形缺口,簧面点有红、绿、蓝诸色作为装饰。
管状竹簧:流行于台湾高山族地区,有管状和半管状两种。上系两片或多片竹簧。竹簧两端系线。奏法和拉篾相同。
凸头形竹簧流行于纳西、怒、僳僳、独龙、彝等族中。常见者三片一组。形制小巧,长约6厘米~10厘米,宽0.6厘米,凸头长1厘米为弹击部位。音色清澈明亮,音量较小。把几个单片竹簧的柄端钻孔穿绳,就成为成组的多片竹簧。每组由2片~5片组成。竹簧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的长短、宽窄和厚薄,如果在簧舌的首部或中部点以蜂蜡,也可使相同的簧舌发出较低的音。
网针形(又称剑形)竹簧:流行于彝、拉祜、佤、布朗等族中。大小不一,头部尖角约60度,呈网针形,又像剑形。彝族的大型竹簧,长13厘米左右,宽1.5厘米,小型的长6厘米左右,宽1厘米。制作采用楠竹片,用锋利刀子刳薄竹片,并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簧舌长度为簧片的3/5,宽为1/3。片头削尖呈网针或剑形,片尾截齐作簧柄。布朗、景颇、佤、哈尼等族多用一或两片竹簧,体积较大,布朗竹簧长21.5厘米,声音低沉浑厚。拉祜族、彝族人民喜用两片、三片、四片或五片一组的竹簧。
平头形竹簧:流行于彝、藏、羌、高山、僳僳、怒、哈尼等族中。头部较厚并带竹节。体积较大,多为单簧。用线牵引发音的拉篾也属此类。西双版纳哈尼族竹簧长17厘米,宽1厘米,簧舌长7.5厘米。
锥形竹簧:比较罕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长15厘米,头部宽1.7厘米,簧舌长12.2厘米,头大尾小,呈锥形。两边有波浪形缺口,簧面点有红、绿、蓝诸色作为装饰。
管状竹簧:流行于台湾高山族地区,有管状和半管状两种。上系两片或多片竹簧。竹簧两端系线。奏法和拉篾相同。